中医VS西医,博弈之思
文|廖求志
(廖求志)
中医与西医的博弈,令人深思。我们发现,西医学终要回归中医学,汲取其精髓,才能攻破所有医学难题,实现持久发展。
中医与西医,在现代医学领域属于不同发展层级。
西医处于科学研究发展的进程中,尚不可盖棺定论、长期不变地应用。人体极为奥妙,是由可见与不可见两部分构成的活体。现代西医仅了解人体可见的部分,对不可见的部分知之甚少。所以,西医学对人体疾病的治疗研究较为单一,仅针对可见问题进行处理,忽视了不可见的部分,导致其对活着的人体研究不够完整,仍需持续研究开发。
而中医的发展层级已相对成熟,可持久应用。中医认为,活着的人体由可见的物质(阴)与不可见的能量(阳)组成。基于此,中医对人体医学的研究较为完整,其理论和实践已历经考验,可长期沿用。
展开剩余85%西医作为西方医学,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现代典型的通过科学研究发展而来的正规医学,目前仍在科研道路上探索。其疗法和技术以科学仪器检测所得的指标为标准,针对指标解决问题。这种治疗方式见效较快,但仍有许多疾病无法治愈,患者需终身依靠药物护理。因此,西医需继续研究,攻克难题,待研究逐渐完善后,才能盖棺定论、持久应用。
中医学是中华医学,拥有5000多年历史,是中华古代典型传统医学。早在《黄帝内经》问世前,中医就已完成科学探索之路。自《黄帝内经》起,中医便奠定了以阴阳为主导的疾病防治理论基础,可持久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医的治疗技术以阴阳为标准进行辨证论治,运用阳的循环来解决疾病的外在表现问题,使患者恢复阴阳平衡,实现彻底康复。其疗效讲究“治病求对路,对路则病愈”。所以,自《黄帝内经》起,中医就已形成成熟体系,持久发展至今,具有万古长存之势。
那么,为何中医以阴阳为标准论治呢?这是因为中医深知活着的人体由阴阳二极构成,即看得见的物质(阴)与看不见的能量(阳)共同组成活体。例如,死尸的所有物质都是可见的,属于阴的范畴,但因其失去了看不见的阳能量(气能、动能、温能等),所以变得无气、不能动且冰冷。当人体死亡时,留下的是一具可见的阴存死尸,而看不见的活阳能量则不知所踪。由此可见,活着的人体由阴阳两部分组成。既然如此,活体生病就应采用阴阳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样医学才能完整、正确。中医正是基于此,以阴阳为标准辨证论治,利用看不见的阳循环解决看得见的阴存指标问题,既增强了活阳的能量,又化解了外在病症,使患者活化标本,恢复健康。
从中医的角度审视西医,由于西医不了解人体是阴阳二部组成的活体,而科学讲究数据,数据往往以看得见的为标准,能看见的又多为阴,所以西医只关注看得见的阴存指标,仅根据这些指标解决问题,却不知疾病是由于看不见的阳循环不利才产生的,指标只是阳循环不利的外在表现。因此,西医在治疗中只针对看得见的指标问题,而不解决看不见的阳循环问题,导致阳的循环不利依然存在,疾病产生的根源未除,所以治疗过程中需要终身依靠药物控制指标。这使得西医的研究停留在阴静物质的死尸层面,忽视了活着的人体还有看不见的能量组成,始终难以找到彻底治愈疾病的方法,只能单一地处理人体疾病的外在表现,导致疾病难治难愈。
这也是西方医学在科研道路上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只有解决这一问题,西医才能盖棺定论、持久发展,这也是西方医学对活着的人体研究不完整,需要继续追求的目标。如果不追求这个目标,西医就永远无法实现疾病的彻底康复。因此,西方医学最终会回归到中医学的阴阳理论中进行研究和发展,才能得出持久定论。
中西疗法VS治例分析
中医疗法
以阴阳为主导进行辨证,运用看不见的阳活循环化解疾病的外在表现问题。
西医疗法
以仪器检测看得见的指标为标准,针对指标解决问题。
例如:癌症
现代资料表明,癌症的发生是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癌细胞异常改变、增殖发展并结肿形成癌症。
西医治疗以看得见的癌肿与癌细胞为标准,针对癌肿进行手术切除,对癌细胞进行化疗或放疗杀灭。但这种治疗方式的结果往往是治而复发,难治难愈,最终成为绝症。
中医辨证认为,免疫功能是活阳的功能,只有活人才具备免疫功能,在中医中称为“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癌症的发生是由于看不见的正气不利,导致癌细胞异变、增殖发展并结肿。治疗时运用看不见的活阳能量,扶正正气、增强循环,借助循环之道采用排脓消肿止痛、托癌邪之毒外出的方法,清除看得见的肿瘤与癌细胞,促进疮口愈合,使患者正气上升、邪气外出,恢复阴阳平衡而康复。其治疗结果是患者邪去正升,恢复正常生存状态。
中西疗法对比:西医单一治标,疾病难治难愈;中医以活阳开道,有治愈疾病的希望。
如:糖尿病
现代资料显示,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血糖升高、尿糖出现。
西医以看得见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血糖升高、尿糖出现等指标为标准,采用降糖或胰岛素控糖的方法进行治疗。但疗效不佳,患者需终身药物护理。
中医辨证认为,糖尿病与脾血(胰岛素)问题有关。心热传入脾脏,导致脾热,进而使脾血不足,味甘(糖)无法归位,留于血液中,引起血糖升高。而心热是由于肾虚水不足,无法润心火所致。治疗时需滋肾水、润心火、生脾血。肾水上升、心火消退、脾热解除、脾血生成,则糖归其位,疾病痊愈。
中西疗法对比:西医仅关注看得见的血糖指标进行治疗;中医了解心、肾、脾的活阳循环功能五行生克不利,影响身体出现看得见的血糖指标,运用看不见的活阳循环之道解决血糖指标问题,实现整体康复。
例:尿毒症
现代资料表明,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为尿毒症。患者的肾脏因慢性损伤,会出现体积缩小(萎缩)、表面凹凸不平、肾单位大量坏死且功能几乎完全丧失、肌酐升高等情况。
西医通过仪器检测到看得见的肾脏坏死、体积缩小、肌酐升高等问题。治疗时,由于两肾坏死无法修复,只能采取透析或肾脏移植的方法。但疗效有限,患者需终身透析或终身药物护理。
中医辨证认为,肾的功能包括主水、施二便、升清降浊等,这些功能的完成依赖于活阳之肾气的强健。若肾阳之气逐渐虚弱,功能会渐渐衰退,造成慢性损伤。进一步发展,从虚衰到活阳肾气消失,肾脏失去阳气的温煦和运行循环,变为虚寒,寒则凝滞,导致肾络不通,出现体积缩小、表面不平、功能几乎完全消失等症状。治疗时需扶正增强看不见的活阳肾气,温肾散寒、行气通络,化解肾脏虚寒,利水通肾使寒邪水湿随小便排出,小便通畅则肌酐降低,疾病痊愈。
等等病例的中西治疗分析表明,西医治标之法只能缓解一时症状,无法彻底治愈疾病。虽然西医以看得见的仪器数据为依据进行治疗,看似科学有据,但疾病却总是难以康复。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许多患者甚至在明确的科学诊断下离世。就连癌症、糖尿病、尿毒症等领域的专家,自己患上这些疾病时也往往无能为力,更不用说其他患者了。
而中医疗法运用看不见的活阳循环解决疾病看得见的阴存指标问题,既有利于患者存活,又化解了外在病症,最终使患者恢复健康。从理论上讲,中医有能力治愈各种疾病。但中医疗法依赖看不见的活阳循环能量,缺乏数据支持,因此被认为不科学、迷信。然而,许多患者在中药治疗中依然健康地生活着。
如此分析可见,西医的科学证明仅局限于看得见的科学数据研究,由于忽视了人体看不见的活能量,导致疾病难治难愈,仍需继续研究,不能定论。而中医被认为不科学、迷信,是因为其治疗方法以看不见的活阳能量为基础,缺乏数据证明。但实际上,中医早在《黄帝内经》前就完成了相关科研探索,只是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成果未被广泛认知(现代考古发现的中医手术器材可为此提供佐证)。自《黄帝内经》起,中医就奠定了以阴阳为主导的疾病防治理论基础,历经三千多年未有更改,这也证明了中医学可持久运行的真实性。如此玄妙、深奥、尖端的医学,在当今科学发展时代却被西方科学冲击,实乃中华医学之不幸,也是西方思想影响的结果。
反观当下局势,中医在西方逐渐受到重视,而中国却仍在打压中医。难道中医学要依赖西方医学和资本的力量才能在中华大地振兴发展吗?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因此,我呼吁中华民族、国家政要机关重视中医研究发展,放宽相关政策,促进中医快速发展,为中华民族健康保驾护航,为人类健康做出重大贡献。
发布于:北京市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